正文:第68章 屠功之验心——商纣王杀比干1
情爱类小说及影视作品中,常会有一句惯用的台词,男的可怜巴巴地问“小心肝儿,你到底要俺怎样?才能相信俺滴真心!”那个小心肝则无比生气地跺脚道“那就把它掏出来给我看啊!”所以掏心掏肺、挖心掏肝、披肝沥胆、破脑挖心等成语,多用来形容一个人把其所有的真心都付给他人,而剜心刺骨、锥心刺骨、心如刀绞、万箭攒心等,则常用来形容失去至亲之人的痛苦。可不幸的是,被誉为商朝“亘古忠臣”的比干老同志也是为了这道证明题被剜心而死,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帝王找借口屠杀的国家功臣。他以亲身经历验证了《掏心掏肺》歌词中所唱:为一个人掏心掏肺,被伤的面目全非。
约公元前1123年,商纣王殷受以看一下比干的心脏为藉口,开膛破肚挖出了比干(?—公元前1123年)的心,杀死了比干,即《史记.殷本纪》中所载“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纣王为什么要杀了这个全力扶持自己上位的功臣,而且还是他的至亲王叔?考究历史典籍,细思起来原因无它,因为只有除掉这个在朝堂之上处处碍眼的比干,纣王才能彻底甩开他的监督而能为所欲为。由此暴孽之行,商纣王成为历史中暴君的代名词。虽然在神话小说《封神榜》中,比干被剜心是狐妖妲己出的馊主意,为了给轩辕坟烧死的狐狸精们报仇,她在纣王面前装病,伪称只有吃了比干的七窍玲珑心才能治愈。被妲己所迷的纣王随即就把比干召进皇宫,当面向他借心治病,比干被迫用剑剖腹把自己的心摘了出给了给纣王,因之前喝下姜子牙所赠的护脏符水,掏了心的比干并未立即死去,在他出城遇见了个卖空心菜的才倒地而死。凡人不能像孙悟空在小儿城那样,挖出自己的心而不死,显然这是把比干神话了!但却陈述了同一个史实,即比干的心就是纣王命人剜出来的。纣王剜心股肱之臣的极端行为,再加囚姬昌、醢九侯(剁成肉酱)、脯(被制成肉干)鄂侯等极端行径,使商朝贵族上层核心分崩离析,如箕子装疯,后被囚后趁乱逃往箕山(今山西东南部晋城市陵川县棋子山),纣王的亲哥微子启出逃,就连负责国家档案的太师少师也叛逃西周,进而加速了商朝的灭亡进程。历代文史家对纣王的暴行无不予以切齿指摘,商纣王由此也成为后世屠戮功臣的带头大哥,比干虽然成为后世所云“文死谏”的楷模,只不过是那些独断专行的帝王们,糊弄拉拢迂腐文人的障眼法罢了!纣王以看心为藉口剜比干之心的残虐行径,盗取了天下人最为难能可贵的“忠心”,故笔者把其列为国盗之第十六人。
为什么说比干是纣王的功臣,那就要论一下文臣良将立多大的功勋,才能成为一个国家级的功臣?
根据前人对功勋大小高低的总结,在封建帝王时代,文臣武将能立以下六种功勋的,可算是国家级功臣。这六种功绩由大到小分别是:定鼎之功、从龙(拥立)之功、复国之功,灭国之功、拓土之功、保疆之功。
作为诸功之首的定鼎之功,称谓源自夏禹所铸的九鼎。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后,铸了九鼎(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后人推测这九鼎每一鼎至少在10万斤左右,九鼎就是九十万斤!这“九鼎”就成为华夏九州疆土的象征。商汤覆灭夏朝后,将九鼎迁到商邑(今河南商丘古城),后又迁往奄城(今山东曲阜),盘庚定都殷墟(今河南安阳),九鼎也随之迁移到殷都,这九鼎即成为一代帝王、一个朝代掌控华夏政权的象征。姬周灭商后,周武王令南宫适和史佚把这九鼎从殷都迁往周朝正在兴建的东都洛邑。这即是后世“定鼎中原”的来由,后世新政权的建立及定都多被美称为“定鼎”。在《左传.鲁宣公三年》中对九鼎变迁及有详细论述,但也没有说明九鼎的确切重量。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攻打陆浑戎人到达了洛水,在周王朝疆域内陈兵威压东周王室,觊觎九鼎。周定王于是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就问起九鼎的大小和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得天下在于德而不在于鼎。从前当夏朝实行德政的时候,远方的方国把当地的器物绘制成图,献给朝廷,九州的长官进贡青铜,夏王铸造了九座鼎并把各种图像铸在鼎上,各种事物都具备在上面了,让百姓认识各种鬼神妖怪。所以百姓进入川泽山林,不会遇到不利的事情。山魔石怪也不可能碰到,因此能上下协力同心,享受上天的福佑。夏桀昏庸,九鼎移到商朝,达六百年之久。商纣王暴虐无道,九鼎又移到了周朝。如果德政美好,鼎虽然小,也是很重的。如果奸邪昏乱,即使鼎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有德之君,也是有限度的。成王把九鼎安置在郏鄏(洛邑),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旨意。周王朝的德行虽然衰亡,但天的旨意还未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能问的。”原文为: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进而知难而退,但自此以后,争霸天下即被称为“问鼎中原”。关于九鼎的重量,后人则是通过《战国策.卷一》记载来推算的。其中记载颜率(东周谋士)游说齐王放弃搬迁九鼎的故事,颜率讲道,周灭商后为搬运九鼎动用了八十一万人马,才把九鼎迁到洛邑。从而打消了齐王搬运九鼎的贪念。不过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史记.甘茂传》也记载:武王至周而卒于周。即秦武王嬴荡(前329年—前307年)于公元前307年在洛邑的周太庙前,与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鼎,二人所举的鼎即九鼎之一的龙纹赤鼎,结果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气绝而亡,年仅二十三岁。以此而论,显然九鼎单只不会有十万斤重。
秦国在统一天下前早就垂涎九鼎,秦武王举鼎即有此意,《史记.秦本纪》中还记载,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秦使将军赢摎攻打洛阳的西周,西周君(是指诸侯国西周国的国君,而不是周天子周赧王)投降秦国,第二年即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秦昭襄王命令将军赢摎搬运九鼎入关至秦。赢摎在运九鼎经过泗水时,豫州之鼎不慎落水,更奇诡的是,其它八只鼎也从此下落不明,也可能一并沉入泗水,大禹所铸九鼎从此消失不见于史册。此即《史记•封禅书》所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后世帝王也曾两次重铸九鼎。第一次是武则天铸造九鼎。据《资治通鉴》记载,九鼎共用铜铜五十六万七百一十二斤(现代1000斤相当于唐朝838斤,约330吨),神功元年(697)四月九鼎铸成,豫州鼎又名神都鼎,高一丈八尺,容1800石(唐代一石约53.9公斤)。其它八鼎分别是:冀州鼎名武兴、雍州鼎名长安、兖州鼎名日观、青州鼎名少阳、徐州鼎名东原、扬州鼎名江都、荆州鼎名江陵、梁州鼎名成都。这八鼎都高约一丈四尺,能容1200石。铸成后用了十余万中央禁军,从玄武门外运到通天宫里。到了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继位,这九鼎又莫名其妙的不见于史册记载了。第二次就是北宋徽宗赵佶(1082—1135)所铸九鼎。公元1104年在权臣蔡京的推动之下,宋徽宗开始铸造九鼎,到了公元1105年,九鼎铸成,分别是中央之鼎名帝鼎,东方名苍鼎,南方名彤鼎,北方名宝鼎,东北名牡鼎,东南名冈鼎,西南名阜鼎,西方名晶鼎,西北名魁鼎。这九鼎共用铜约二十二万斤,宋徽宗为此又花巨资修建了九鼎殿。《宋史》记载:“崇宁四年(1105年)三月,铸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内鼎中。”1127年,金攻入北宋国都汴京,俘虏了徽钦二宗,宋铸九鼎从此又不知所踪。且不论九鼎去处,但是武则天和宋徽宗之所以重铸九鼎,本意都是向天下宣告其掌控天下的无上权力。
在先秦典籍中铸鼎又与真龙现世因缘相连,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就是因筑鼎,实现了跨界飞升,轩辕黄帝开采首山(河南许昌襄城)的铜在荆山(河南灵宝县)铸天、地、人三鼎,当三个大鼎铸成后黄帝即驭龙飞天。龙随即成为皇权的象征,随着历代封建集权的加强,龙进一步成为只有皇族才可拥有的饰物,如龙袍、龙座、龙床、龙輦等,皇城建筑物更是大量用龙文装饰,据统计目前故宫里仅仅是太和殿就装饰有一万三千多条龙。帝王高兴称为龙心大悦、生病称为龙体不安,老婆怀孕为身怀龙种,他死了为龙驭宾天等,他生的皇子皇孙即龙子龙孙。而那些能成功帮助皇子皇孙们夺得老帝王领导权的人,即立下了从龙之功。相比复国、灭国、开疆拓土、驱敌保境等功勋就比较好理解了,因为灭国易复国难,故复国之功要高于灭国之功勋。
若以汉前的功臣名将对照而论,尹伊即是商汤的定鼎功臣;比干是商纣王的从龙之臣;姜子牙、太颠、闳夭、南宫适等则是周武王姬发的定鼎功臣;萧何、曹参、樊哙、周勃、韩信等即是汉高祖刘邦的定鼎之臣;春秋时期的介子推、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等即是晋文公重耳的从龙之臣;鲍叔牙、宾须无、隰朋、高傒则是齐桓公的从龙之臣;李斯、尉缭、王剪、桓齮、李信、王贲等既是秦王嬴政的定鼎之臣更是灭国功臣;伍子胥、孙武既是吴王阖闾的从龙之臣,又是助吴王夫差征越的灭国功臣;范蠡、文种、计然、诸稽郢则是越王勾践的复国功臣;申包胥泣血秦廷是楚国的复国功臣;田单以即墨一城绝地复齐,是齐国的复国功臣;李牧败匈奴灭襜褴败东胡收林胡,是赵悼襄王赵偃的拓土功臣,而肥之战、番吾之战中李牧两败秦军,所以又是赵王迁的保疆功臣。等等功臣多矣!不再一一列举。
为什么说比干是纣王的从龙之臣?是因为纣王获得了比干的支持,才取得了殷商的领导权,对此史籍多有论述,概况为以下两点。(待续)
约公元前1123年,商纣王殷受以看一下比干的心脏为藉口,开膛破肚挖出了比干(?—公元前1123年)的心,杀死了比干,即《史记.殷本纪》中所载“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纣王为什么要杀了这个全力扶持自己上位的功臣,而且还是他的至亲王叔?考究历史典籍,细思起来原因无它,因为只有除掉这个在朝堂之上处处碍眼的比干,纣王才能彻底甩开他的监督而能为所欲为。由此暴孽之行,商纣王成为历史中暴君的代名词。虽然在神话小说《封神榜》中,比干被剜心是狐妖妲己出的馊主意,为了给轩辕坟烧死的狐狸精们报仇,她在纣王面前装病,伪称只有吃了比干的七窍玲珑心才能治愈。被妲己所迷的纣王随即就把比干召进皇宫,当面向他借心治病,比干被迫用剑剖腹把自己的心摘了出给了给纣王,因之前喝下姜子牙所赠的护脏符水,掏了心的比干并未立即死去,在他出城遇见了个卖空心菜的才倒地而死。凡人不能像孙悟空在小儿城那样,挖出自己的心而不死,显然这是把比干神话了!但却陈述了同一个史实,即比干的心就是纣王命人剜出来的。纣王剜心股肱之臣的极端行为,再加囚姬昌、醢九侯(剁成肉酱)、脯(被制成肉干)鄂侯等极端行径,使商朝贵族上层核心分崩离析,如箕子装疯,后被囚后趁乱逃往箕山(今山西东南部晋城市陵川县棋子山),纣王的亲哥微子启出逃,就连负责国家档案的太师少师也叛逃西周,进而加速了商朝的灭亡进程。历代文史家对纣王的暴行无不予以切齿指摘,商纣王由此也成为后世屠戮功臣的带头大哥,比干虽然成为后世所云“文死谏”的楷模,只不过是那些独断专行的帝王们,糊弄拉拢迂腐文人的障眼法罢了!纣王以看心为藉口剜比干之心的残虐行径,盗取了天下人最为难能可贵的“忠心”,故笔者把其列为国盗之第十六人。
为什么说比干是纣王的功臣,那就要论一下文臣良将立多大的功勋,才能成为一个国家级的功臣?
根据前人对功勋大小高低的总结,在封建帝王时代,文臣武将能立以下六种功勋的,可算是国家级功臣。这六种功绩由大到小分别是:定鼎之功、从龙(拥立)之功、复国之功,灭国之功、拓土之功、保疆之功。
作为诸功之首的定鼎之功,称谓源自夏禹所铸的九鼎。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后,铸了九鼎(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后人推测这九鼎每一鼎至少在10万斤左右,九鼎就是九十万斤!这“九鼎”就成为华夏九州疆土的象征。商汤覆灭夏朝后,将九鼎迁到商邑(今河南商丘古城),后又迁往奄城(今山东曲阜),盘庚定都殷墟(今河南安阳),九鼎也随之迁移到殷都,这九鼎即成为一代帝王、一个朝代掌控华夏政权的象征。姬周灭商后,周武王令南宫适和史佚把这九鼎从殷都迁往周朝正在兴建的东都洛邑。这即是后世“定鼎中原”的来由,后世新政权的建立及定都多被美称为“定鼎”。在《左传.鲁宣公三年》中对九鼎变迁及有详细论述,但也没有说明九鼎的确切重量。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攻打陆浑戎人到达了洛水,在周王朝疆域内陈兵威压东周王室,觊觎九鼎。周定王于是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就问起九鼎的大小和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得天下在于德而不在于鼎。从前当夏朝实行德政的时候,远方的方国把当地的器物绘制成图,献给朝廷,九州的长官进贡青铜,夏王铸造了九座鼎并把各种图像铸在鼎上,各种事物都具备在上面了,让百姓认识各种鬼神妖怪。所以百姓进入川泽山林,不会遇到不利的事情。山魔石怪也不可能碰到,因此能上下协力同心,享受上天的福佑。夏桀昏庸,九鼎移到商朝,达六百年之久。商纣王暴虐无道,九鼎又移到了周朝。如果德政美好,鼎虽然小,也是很重的。如果奸邪昏乱,即使鼎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有德之君,也是有限度的。成王把九鼎安置在郏鄏(洛邑),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旨意。周王朝的德行虽然衰亡,但天的旨意还未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能问的。”原文为: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进而知难而退,但自此以后,争霸天下即被称为“问鼎中原”。关于九鼎的重量,后人则是通过《战国策.卷一》记载来推算的。其中记载颜率(东周谋士)游说齐王放弃搬迁九鼎的故事,颜率讲道,周灭商后为搬运九鼎动用了八十一万人马,才把九鼎迁到洛邑。从而打消了齐王搬运九鼎的贪念。不过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史记.甘茂传》也记载:武王至周而卒于周。即秦武王嬴荡(前329年—前307年)于公元前307年在洛邑的周太庙前,与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鼎,二人所举的鼎即九鼎之一的龙纹赤鼎,结果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气绝而亡,年仅二十三岁。以此而论,显然九鼎单只不会有十万斤重。
秦国在统一天下前早就垂涎九鼎,秦武王举鼎即有此意,《史记.秦本纪》中还记载,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秦使将军赢摎攻打洛阳的西周,西周君(是指诸侯国西周国的国君,而不是周天子周赧王)投降秦国,第二年即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秦昭襄王命令将军赢摎搬运九鼎入关至秦。赢摎在运九鼎经过泗水时,豫州之鼎不慎落水,更奇诡的是,其它八只鼎也从此下落不明,也可能一并沉入泗水,大禹所铸九鼎从此消失不见于史册。此即《史记•封禅书》所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后世帝王也曾两次重铸九鼎。第一次是武则天铸造九鼎。据《资治通鉴》记载,九鼎共用铜铜五十六万七百一十二斤(现代1000斤相当于唐朝838斤,约330吨),神功元年(697)四月九鼎铸成,豫州鼎又名神都鼎,高一丈八尺,容1800石(唐代一石约53.9公斤)。其它八鼎分别是:冀州鼎名武兴、雍州鼎名长安、兖州鼎名日观、青州鼎名少阳、徐州鼎名东原、扬州鼎名江都、荆州鼎名江陵、梁州鼎名成都。这八鼎都高约一丈四尺,能容1200石。铸成后用了十余万中央禁军,从玄武门外运到通天宫里。到了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继位,这九鼎又莫名其妙的不见于史册记载了。第二次就是北宋徽宗赵佶(1082—1135)所铸九鼎。公元1104年在权臣蔡京的推动之下,宋徽宗开始铸造九鼎,到了公元1105年,九鼎铸成,分别是中央之鼎名帝鼎,东方名苍鼎,南方名彤鼎,北方名宝鼎,东北名牡鼎,东南名冈鼎,西南名阜鼎,西方名晶鼎,西北名魁鼎。这九鼎共用铜约二十二万斤,宋徽宗为此又花巨资修建了九鼎殿。《宋史》记载:“崇宁四年(1105年)三月,铸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内鼎中。”1127年,金攻入北宋国都汴京,俘虏了徽钦二宗,宋铸九鼎从此又不知所踪。且不论九鼎去处,但是武则天和宋徽宗之所以重铸九鼎,本意都是向天下宣告其掌控天下的无上权力。
在先秦典籍中铸鼎又与真龙现世因缘相连,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就是因筑鼎,实现了跨界飞升,轩辕黄帝开采首山(河南许昌襄城)的铜在荆山(河南灵宝县)铸天、地、人三鼎,当三个大鼎铸成后黄帝即驭龙飞天。龙随即成为皇权的象征,随着历代封建集权的加强,龙进一步成为只有皇族才可拥有的饰物,如龙袍、龙座、龙床、龙輦等,皇城建筑物更是大量用龙文装饰,据统计目前故宫里仅仅是太和殿就装饰有一万三千多条龙。帝王高兴称为龙心大悦、生病称为龙体不安,老婆怀孕为身怀龙种,他死了为龙驭宾天等,他生的皇子皇孙即龙子龙孙。而那些能成功帮助皇子皇孙们夺得老帝王领导权的人,即立下了从龙之功。相比复国、灭国、开疆拓土、驱敌保境等功勋就比较好理解了,因为灭国易复国难,故复国之功要高于灭国之功勋。
若以汉前的功臣名将对照而论,尹伊即是商汤的定鼎功臣;比干是商纣王的从龙之臣;姜子牙、太颠、闳夭、南宫适等则是周武王姬发的定鼎功臣;萧何、曹参、樊哙、周勃、韩信等即是汉高祖刘邦的定鼎之臣;春秋时期的介子推、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等即是晋文公重耳的从龙之臣;鲍叔牙、宾须无、隰朋、高傒则是齐桓公的从龙之臣;李斯、尉缭、王剪、桓齮、李信、王贲等既是秦王嬴政的定鼎之臣更是灭国功臣;伍子胥、孙武既是吴王阖闾的从龙之臣,又是助吴王夫差征越的灭国功臣;范蠡、文种、计然、诸稽郢则是越王勾践的复国功臣;申包胥泣血秦廷是楚国的复国功臣;田单以即墨一城绝地复齐,是齐国的复国功臣;李牧败匈奴灭襜褴败东胡收林胡,是赵悼襄王赵偃的拓土功臣,而肥之战、番吾之战中李牧两败秦军,所以又是赵王迁的保疆功臣。等等功臣多矣!不再一一列举。
为什么说比干是纣王的从龙之臣?是因为纣王获得了比干的支持,才取得了殷商的领导权,对此史籍多有论述,概况为以下两点。(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