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12章 菩提本无树
沿着小石阶拾级而上,到了山顶后,远处山峰造型奇特,近处鸟语花香,蝉鸣鸟叫,林家界的施工修建随处可见。
杨晋之前多次跟梁国富上过仙湖山,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非常熟悉。
就在杨晋踏入仙湖寺时,看到前面有一对夫妇抱着一个小孩疾步往寺庙里走。
杨晋笑了笑,现在的人信仰佛教,平日里烧香拜佛,祈求平安,非常虔诚,甚至连小孩取名字也找寺庙的佛僧帮忙。
“……孩子这段时间胃口不好,总是不肯吃东西,有时还呕吐,已经好几天了。”杨晋走进大殿后,马上看到刚才那对夫妇正抱着孩子坐在印行老和尚前面,孩子的母亲介绍孩子的症状。
杨晋知道这是山下的村民上山找印行老和尚瞧病,以前跟着梁国富上山的注意力基本在风景山色方面,虽然进来寺庙几次,但总体上,他对印行老和尚的了解不深,这一次专门为仙湖寺而来,他好奇地驻足观察起来。
小孩面黄肌瘦,靠在母亲怀中,一副一萎靡不振的病怏怏神态。印行老和尚望了小孩一眼,伸手把了一下小孩的脉,很快,他说:“滞食,没大妨,针一灸就好。”
印行老和尚风轻云淡。
身边的小和尚听罢印行的话后,立即拿出针灸盒,消起了毒来。
印行给小孩针灸完不到两分钟,小孩的脸色马上红润起来,眼珠子开始圆溜溜地转动,对大殿里的一切非常好奇。
“谢谢大师,谢谢。”孩子父亲忙不迭向印行老和尚鞠躬。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印行脸色慈祥,宣号回应。
男子和妻子一起带着孩子走出大殿。
杨晋不懂医术,在他想来,小孩滞食医治虽不至于是疑难杂症,但印行老和尚的手到病除,也够让人意外。
“阿弥陀佛。”印行看到杨晋,招呼起来。
“印行大师好,小师傅好。”显然,印行已经认出自己来了,杨晋礼貌地向印行老和尚和他身边的小和尚回招呼。
“杨施主今日光临寒寺,不知有何指教。”
“不敢,不敢,今日上山,纯粹是欣赏山上风景,看看仙湖寺的修缮进度。”杨晋客气着说。
这一会寺里正好没有香客和瞧病的人,印行老和尚将李晋请到大殿后面的书房里喝茶。
书柜上摆满了古书籍,檀味缭绕,香气迷人。
杨晋走近书柜边,好奇地拿起几本,印行老和尚的藏书中,既有杨晋看不懂的佛经,也有神农氏的《皇帝内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孙思邈的《千金方》等线装医学书。
印行见杨晋翻着手上的书怔怔出神,立马问:“阿弥陀佛,杨施主有兴趣?”
“惭愧。”杨晋放下手中的书,坐回凳子上,端起小和尚泡好的茶,浅尝一口,说:“大师,山上的景区再过大半年就要开放第一期景点,随着景区的宣传和游客的到来,届时寺里香火会更旺盛。”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杨施主,出家人重在修为,香火旺盛与贫僧何关?”
“大师的意思是?”但凡寺庙都希望香火旺盛,杨晋听后很诧异。
“阿弥陀佛。出家人六根清净。”
杨晋明白印行四大皆空的意思,不为利往,不为利来,保住内心的清净。不过,芸芸众生,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凡夫俗子,真正做到六根清净,四大皆空的能有几人?因贪欲而锒铛入狱的倒是不计其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杨晋脱口而出。
“善哉,善哉。然也。”
众里寻他千百遍,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杨晋当初向梁国富提出以仙湖寺为噱头,邀请德高望重的大师前来坐阵,提高整个仙湖山景区的名气,现在来看,印行老和尚不就是这个大师吗?另外,杨晋也为自己的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想法找到理由,在国内有名的古刹里面,就有几个“行”字辈的方丈,印行老和尚应该和他们是师兄弟关系。
印行有印行的修为,杨晋做不到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他感觉自己还是凡夫俗子,他想说服印行留下来继续当主持,便说:“大师,我有些看法与您不同,我斗胆说一句,其实我认为大师应该留下来,为什么?出家人六根清净,但出家人也普渡众生,仙湖山景区建成后,随着宾客的到来,寺内香火更旺,到那个时候,大师可以帮助天下多少贫苦民众?这么做,符合我佛慈悲为怀的修为境界……”
印行听了杨晋的话一愣,过了一会,他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大师言重了,不是下地狱,用我们辩证唯物主义的话来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当然,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两面性在佛语上怎样表述,我不知道……”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杨施主,您点化了贫僧。”
……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杨晋想不到这次仙湖山之行,收获颇丰,印行老和尚就是自己要找的德高望重的大师。
杨晋与印行大师的谈兴正浓,并没有因此确定他就是大师的人选后就中断,当晚,他留在寺里和印行一起吃斋饭,与印行大师秉烛夜谈,夜宿仙湖寺。
第二天临近中午时分,杨晋赶回县城。
杨晋囫囵对付一下午饭,想抓紧时间午休,昨晚与印行老和尚秉烛夜谈很晚才睡,他得抓紧时间眯一会,下午起来后,打算向主管仙湖山项目的常务副县.长李磊汇报与印行老和尚的交谈情况。
就在杨晋吃完饭准备午休时,手机响了,是林珊珊打来的。
一开始,林珊珊在电话支支吾吾的,说了半天没有进入正文。
“珊珊,你有话快点说,我要眯一会,下午有事。”
“杨大哥,那你现在来我住处吧,是关于贾琼的。我接下来要出差一段时间,下午就走,这件事不和你说,我心里过不去。”
杨晋之前多次跟梁国富上过仙湖山,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非常熟悉。
就在杨晋踏入仙湖寺时,看到前面有一对夫妇抱着一个小孩疾步往寺庙里走。
杨晋笑了笑,现在的人信仰佛教,平日里烧香拜佛,祈求平安,非常虔诚,甚至连小孩取名字也找寺庙的佛僧帮忙。
“……孩子这段时间胃口不好,总是不肯吃东西,有时还呕吐,已经好几天了。”杨晋走进大殿后,马上看到刚才那对夫妇正抱着孩子坐在印行老和尚前面,孩子的母亲介绍孩子的症状。
杨晋知道这是山下的村民上山找印行老和尚瞧病,以前跟着梁国富上山的注意力基本在风景山色方面,虽然进来寺庙几次,但总体上,他对印行老和尚的了解不深,这一次专门为仙湖寺而来,他好奇地驻足观察起来。
小孩面黄肌瘦,靠在母亲怀中,一副一萎靡不振的病怏怏神态。印行老和尚望了小孩一眼,伸手把了一下小孩的脉,很快,他说:“滞食,没大妨,针一灸就好。”
印行老和尚风轻云淡。
身边的小和尚听罢印行的话后,立即拿出针灸盒,消起了毒来。
印行给小孩针灸完不到两分钟,小孩的脸色马上红润起来,眼珠子开始圆溜溜地转动,对大殿里的一切非常好奇。
“谢谢大师,谢谢。”孩子父亲忙不迭向印行老和尚鞠躬。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印行脸色慈祥,宣号回应。
男子和妻子一起带着孩子走出大殿。
杨晋不懂医术,在他想来,小孩滞食医治虽不至于是疑难杂症,但印行老和尚的手到病除,也够让人意外。
“阿弥陀佛。”印行看到杨晋,招呼起来。
“印行大师好,小师傅好。”显然,印行已经认出自己来了,杨晋礼貌地向印行老和尚和他身边的小和尚回招呼。
“杨施主今日光临寒寺,不知有何指教。”
“不敢,不敢,今日上山,纯粹是欣赏山上风景,看看仙湖寺的修缮进度。”杨晋客气着说。
这一会寺里正好没有香客和瞧病的人,印行老和尚将李晋请到大殿后面的书房里喝茶。
书柜上摆满了古书籍,檀味缭绕,香气迷人。
杨晋走近书柜边,好奇地拿起几本,印行老和尚的藏书中,既有杨晋看不懂的佛经,也有神农氏的《皇帝内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孙思邈的《千金方》等线装医学书。
印行见杨晋翻着手上的书怔怔出神,立马问:“阿弥陀佛,杨施主有兴趣?”
“惭愧。”杨晋放下手中的书,坐回凳子上,端起小和尚泡好的茶,浅尝一口,说:“大师,山上的景区再过大半年就要开放第一期景点,随着景区的宣传和游客的到来,届时寺里香火会更旺盛。”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杨施主,出家人重在修为,香火旺盛与贫僧何关?”
“大师的意思是?”但凡寺庙都希望香火旺盛,杨晋听后很诧异。
“阿弥陀佛。出家人六根清净。”
杨晋明白印行四大皆空的意思,不为利往,不为利来,保住内心的清净。不过,芸芸众生,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凡夫俗子,真正做到六根清净,四大皆空的能有几人?因贪欲而锒铛入狱的倒是不计其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杨晋脱口而出。
“善哉,善哉。然也。”
众里寻他千百遍,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杨晋当初向梁国富提出以仙湖寺为噱头,邀请德高望重的大师前来坐阵,提高整个仙湖山景区的名气,现在来看,印行老和尚不就是这个大师吗?另外,杨晋也为自己的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想法找到理由,在国内有名的古刹里面,就有几个“行”字辈的方丈,印行老和尚应该和他们是师兄弟关系。
印行有印行的修为,杨晋做不到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他感觉自己还是凡夫俗子,他想说服印行留下来继续当主持,便说:“大师,我有些看法与您不同,我斗胆说一句,其实我认为大师应该留下来,为什么?出家人六根清净,但出家人也普渡众生,仙湖山景区建成后,随着宾客的到来,寺内香火更旺,到那个时候,大师可以帮助天下多少贫苦民众?这么做,符合我佛慈悲为怀的修为境界……”
印行听了杨晋的话一愣,过了一会,他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大师言重了,不是下地狱,用我们辩证唯物主义的话来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当然,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两面性在佛语上怎样表述,我不知道……”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杨施主,您点化了贫僧。”
……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杨晋想不到这次仙湖山之行,收获颇丰,印行老和尚就是自己要找的德高望重的大师。
杨晋与印行大师的谈兴正浓,并没有因此确定他就是大师的人选后就中断,当晚,他留在寺里和印行一起吃斋饭,与印行大师秉烛夜谈,夜宿仙湖寺。
第二天临近中午时分,杨晋赶回县城。
杨晋囫囵对付一下午饭,想抓紧时间午休,昨晚与印行老和尚秉烛夜谈很晚才睡,他得抓紧时间眯一会,下午起来后,打算向主管仙湖山项目的常务副县.长李磊汇报与印行老和尚的交谈情况。
就在杨晋吃完饭准备午休时,手机响了,是林珊珊打来的。
一开始,林珊珊在电话支支吾吾的,说了半天没有进入正文。
“珊珊,你有话快点说,我要眯一会,下午有事。”
“杨大哥,那你现在来我住处吧,是关于贾琼的。我接下来要出差一段时间,下午就走,这件事不和你说,我心里过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