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贫困中的困境
皖江省亚父县是八百里皖江的东大门,因西楚霸王项羽股肱之臣亚父范增在此筑历阳城而得名。亚父县东北与宁江省江宁市接壤的是乌江镇,西楚霸王项羽在此自刎身亡,留下千年古庙霸王祠。霸王祠东边就是十年九涝的林老圩,方圆万亩水区人民世代贫困交加。本故事主人公赵平就生活在圩内的林庄自然村。
1979年8月的一天,清瘦悄高的赵平拿着离录取线仅差6分的高考分数单,一边流泪一边无精打采地往家走,他的神情吸引了一路上的乡亲们关注。
“老四,怎么啦…”
“四哥,你没事吧?”
“谁欺负你啦,告诉叔。”
…
他是远近闻名的懂事孩子,长像清秀,性格刚毅,知书达理,左邻右舍老少都喜欢他,而且在县一中成绩始终是前十名,可这次高考居然落榜。那个年代,农家子弟要想有个好出路,只有上大学或去当兵,所从在日无过夜粮的赵平家,年过六旬的父母和三个哥哥、一个姐为了他能读书上大学而主动牺牲各自利益,二哥为他放弃结婚,姐姐因为贴补他而离了婚,三哥为他放弃上学。然而,命运跟他开了个天大玩笑,这个全县公认的高材人,竟然相差6分高考落榜,这叫他如何面对身患重病的父亲和家里老老少少…
“赵平,等等我。”他停步转身看到班主任秦老师踏着自行车追赶着他。“秦老师…”,他见到如师如母的老师失声嚎哭,“秦老师,对不起,我让你们都失望了。”
“孩子”,四十多岁的秦春梅右手推着车,左手无比慈爱地摸着他的后背说:“要坚强,明年再考。走,我送你回家。”秦春梅是怕这孩子受不了打击追赶而来的。
赵家在村东头紧临长江大堤,一家十一口人,盖了六间泥巴茅草屋,家里堂屋中央有一个5条腿的破旧四方桌(第5条腿是桌子中央用砖头磊起支撑的),此时的赵家众人个个低头叹惜。赵平缓缓走到年迈痩弱多病的父亲面前双膝跪地:“大(皖东人爸的俗称),四儿不孝,让您和全家白累这么多年。”
“孩子,起来,我们再苦一年。”赵玉山起身拉起儿子说。
“老四,你必须重读一年再考,只要你有志气,二哥心甘情愿付出。”老二赵武恒为了这个弟弟曾经三次拒绝结婚。
“老二的婚事不能再拖了,你已经二十六了。”老大赵武明的老婆吴华流着泪说:“我们讨荒要饭也要让老二结婚和老四重读书。”
看着全家如此培养自己,他心里在想:自己明年若再考不上,岂不…?想到这,性格刚毅的赵平抬头说:“我决定不读书了,我要出去学门手艺挣钱,咱这个家不能再穷下去了。”
“不行…”
“没出息的孩子”…
家里人都气的浑身发抖…
“你们不要说啦,这书死也不读了”,见赵平大声吼叫,全屋里人都为之一惊,大家都知道老四品质虽好,但性格很倔,他一但使上小性子九头水牛也很难拉回。
“尊重孩子的意见吧,学个手艺也好,”二叔赵玉广说:“就是考上了,咱也读不起呀。大哥这病必须住院开刀了,老二也必须结婚。就这样吧,老四就跟我家武兵大舅学裁缝吧。”
三哥赵武能接着说:“就听二叔的!”
看到赵家此情此景,一直没说话的秦老师说:“赵平可以一边学木匠一边自己复习,明年再重考。我帮你办理复读一切手续,数理化老师随时可以为你补课。但,明年5月份你必须到校正常上课。我相信你明年肯定考上。”
1979年冬天,一年一度的全国征兵开始了,19岁的赵平满怀憧憬地报名应兵了。
这天,赵平排队等待最后一关的体检,他前面只有三人,全是一个司马乡的,乡里指标只有六,一个大队一名。
“赵平”
“到!”赵平宏亮的应声,让接兵站的一个老军医很是奋兴。
“你练过武术?”老军医看着躺在床上的赵平问道。
“是的,练过拳和军操。”
“练了多少年了?”
“我从初一就开始了”
“现在还练吗?”
“我每天坚持早上打一路,然后扶卧撑120个。”老军医用奇怪的眼光看了看他,就叫来另一名中年军医说:“张主任来看看这小子的肌肉力度。”
显然,从体检军医们的言行及政审过程来看,他内心十分兴奋,这回该没问题了吧?!
可是,结果是命运又一次与他开了个玩笑,他没有被录取,而既近视又痩弱的大队支记儿子却被录取了。
最要命的是,就在赵平痛苦绝望之时,他的裁缝师傅却脑溢血突然去世。
这真是无情的霉运一次又一次折磨着这位农家少年…
波浪翻滚的扬子江大堤上,赵平呆呆地坐在地上,望着对岸绵起伏的太子山,他进入了无境的思考。
“小赵同志…”
听到有人在喊,他慢慢转过头发现那天帮他体检的那位老军医一个人朝他走来,他不解地看着这位年近七旬的慈祥老人。
“我是东江军区总院中医部主任夏明远,我们能聊聊吗?”
他看着身前这位身材伟岸、两眼闪奇光的老军人,以为人家是怕他想不开来劝劝他,所以他不以为然地说:“谢谢大伯来劝我,没事,明天的太阳还会从东方升起。”
“好”,夏明远大笑道:“我不是来劝慰你的,而是有几个不解的问题找你聊聊。”
“大伯,请问吧。”
“从你身上某些部位的肌肉力度和身上的肤色来看,你练的不是一般的拳术,而且你小时候被人用中药汤泡过身体,是吧?”夏明远和他并肩坐下慈爱地问道:“能告诉我吗?”
“这…”,赵平停顿了一下说:“我练的是少林金刚拳,我小学四年级入门时学的是小洪拳,6岁开始被我义父每天晚上放在水缸里泡二个小时,一泡就是六年。”
“这就对了,当初的少林镇寺之宝竟被你学了。还有一个问题,你学过中医针灸?”他吃惊地看着夏明远,竟忘记了回答。
“哈哈…”,夏明远笶着说:“你身上有很多银针扎的痕迹,我猜你不仅学过中医,而且还练过银针打穴功夫,你是用自己身体在试验用针劲道。”他红着脸说:“您真厉害。”
“你师傅是谁,能告诉我吗?”
“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一年多了”,他有些悲伤地涚:“我恩师当时是右派分子,在我们霸王庙学校东面的鱼场看门,一年冬天害了一场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的怪病,浑身像冰一样的冷,是我父亲和大哥用身体抱着他捂了四天三夜,才让他活过来,后来他说与我家有缘,说我慧根很好就教我练武。等到我进县城读高中时,他被平反了调进县人武部任部长。所以我跟师傅学艺近十年。”
“能否打几拳让我老头子看看?”
“行,”赵平被夏明远的慈祥感染了,爽快地说:“到江滩树林里去吧…”
夏明远十分认真地看完他演习完整套金刚拳,叹惜道:“你劲道十足,拳术精湛,但心境不静。要知道,真正的武师是不受环境和心情影响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静,心和,灵台清净。”夏明远深情地看着他说:“你的家庭情况我已经了解过,你父亲的病全靠你的中医技术暂时保住了命,但必须尽快做胃部手术,否则会丢掉生命的。”
“谢谢大伯关心,”赵平含泪向夏明远说:“就因为这事,我才不肯复读,我要集中一切力量聚钱为父亲治病。”
“你我有缘,像我这年纪是不会出来参加验兵工作的,当我知道今年在你们县,就跟着来看看这里风景和霸王庙,没想到巧遇到你;不瞒你说,我是正宗少林俗家弟子,随着年龄大了,很想找一个够格的弟子,把少林武学传承下去,你是我千找万选中最适合的人选,你愿意跟我去江宁学武吗?”
“这,”他为难地说:“可我要挣钱为父亲做手术。”
“你回家收拾一下,你和你父亲明天早上八点前在霸王庙学校门口等我,先带你父亲到军区总院做手术。”
“这”…,
“什么这个那个的,所有医药费用都由我承担。”夏明远推了一下他往回走说:“不过,要有一个前提条件。”
“只要治好父亲病,做头做马都可以。”
“好孩子,条件是:你到江宁边做工边跟我学罗汉拳、易筋心经和中医,怎么样?”
“行是行,可我一个农村人到古都江宁怎能找到做工的地方?”他十分为难地说。
“这我不管”,夏明远毫不留情地说:“你哪怕是讨饭睡桥洞,也要跟我学一年。一年到期就随你便。行不行?不行,就算了。”看着夏老头手一抛转身就走,他牙一咬大声喊到:“男子汉大丈夫,我跟你学一年。但必须是家父病好了。”
“哈哈哈…,君子一言。”
1979年8月的一天,清瘦悄高的赵平拿着离录取线仅差6分的高考分数单,一边流泪一边无精打采地往家走,他的神情吸引了一路上的乡亲们关注。
“老四,怎么啦…”
“四哥,你没事吧?”
“谁欺负你啦,告诉叔。”
…
他是远近闻名的懂事孩子,长像清秀,性格刚毅,知书达理,左邻右舍老少都喜欢他,而且在县一中成绩始终是前十名,可这次高考居然落榜。那个年代,农家子弟要想有个好出路,只有上大学或去当兵,所从在日无过夜粮的赵平家,年过六旬的父母和三个哥哥、一个姐为了他能读书上大学而主动牺牲各自利益,二哥为他放弃结婚,姐姐因为贴补他而离了婚,三哥为他放弃上学。然而,命运跟他开了个天大玩笑,这个全县公认的高材人,竟然相差6分高考落榜,这叫他如何面对身患重病的父亲和家里老老少少…
“赵平,等等我。”他停步转身看到班主任秦老师踏着自行车追赶着他。“秦老师…”,他见到如师如母的老师失声嚎哭,“秦老师,对不起,我让你们都失望了。”
“孩子”,四十多岁的秦春梅右手推着车,左手无比慈爱地摸着他的后背说:“要坚强,明年再考。走,我送你回家。”秦春梅是怕这孩子受不了打击追赶而来的。
赵家在村东头紧临长江大堤,一家十一口人,盖了六间泥巴茅草屋,家里堂屋中央有一个5条腿的破旧四方桌(第5条腿是桌子中央用砖头磊起支撑的),此时的赵家众人个个低头叹惜。赵平缓缓走到年迈痩弱多病的父亲面前双膝跪地:“大(皖东人爸的俗称),四儿不孝,让您和全家白累这么多年。”
“孩子,起来,我们再苦一年。”赵玉山起身拉起儿子说。
“老四,你必须重读一年再考,只要你有志气,二哥心甘情愿付出。”老二赵武恒为了这个弟弟曾经三次拒绝结婚。
“老二的婚事不能再拖了,你已经二十六了。”老大赵武明的老婆吴华流着泪说:“我们讨荒要饭也要让老二结婚和老四重读书。”
看着全家如此培养自己,他心里在想:自己明年若再考不上,岂不…?想到这,性格刚毅的赵平抬头说:“我决定不读书了,我要出去学门手艺挣钱,咱这个家不能再穷下去了。”
“不行…”
“没出息的孩子”…
家里人都气的浑身发抖…
“你们不要说啦,这书死也不读了”,见赵平大声吼叫,全屋里人都为之一惊,大家都知道老四品质虽好,但性格很倔,他一但使上小性子九头水牛也很难拉回。
“尊重孩子的意见吧,学个手艺也好,”二叔赵玉广说:“就是考上了,咱也读不起呀。大哥这病必须住院开刀了,老二也必须结婚。就这样吧,老四就跟我家武兵大舅学裁缝吧。”
三哥赵武能接着说:“就听二叔的!”
看到赵家此情此景,一直没说话的秦老师说:“赵平可以一边学木匠一边自己复习,明年再重考。我帮你办理复读一切手续,数理化老师随时可以为你补课。但,明年5月份你必须到校正常上课。我相信你明年肯定考上。”
1979年冬天,一年一度的全国征兵开始了,19岁的赵平满怀憧憬地报名应兵了。
这天,赵平排队等待最后一关的体检,他前面只有三人,全是一个司马乡的,乡里指标只有六,一个大队一名。
“赵平”
“到!”赵平宏亮的应声,让接兵站的一个老军医很是奋兴。
“你练过武术?”老军医看着躺在床上的赵平问道。
“是的,练过拳和军操。”
“练了多少年了?”
“我从初一就开始了”
“现在还练吗?”
“我每天坚持早上打一路,然后扶卧撑120个。”老军医用奇怪的眼光看了看他,就叫来另一名中年军医说:“张主任来看看这小子的肌肉力度。”
显然,从体检军医们的言行及政审过程来看,他内心十分兴奋,这回该没问题了吧?!
可是,结果是命运又一次与他开了个玩笑,他没有被录取,而既近视又痩弱的大队支记儿子却被录取了。
最要命的是,就在赵平痛苦绝望之时,他的裁缝师傅却脑溢血突然去世。
这真是无情的霉运一次又一次折磨着这位农家少年…
波浪翻滚的扬子江大堤上,赵平呆呆地坐在地上,望着对岸绵起伏的太子山,他进入了无境的思考。
“小赵同志…”
听到有人在喊,他慢慢转过头发现那天帮他体检的那位老军医一个人朝他走来,他不解地看着这位年近七旬的慈祥老人。
“我是东江军区总院中医部主任夏明远,我们能聊聊吗?”
他看着身前这位身材伟岸、两眼闪奇光的老军人,以为人家是怕他想不开来劝劝他,所以他不以为然地说:“谢谢大伯来劝我,没事,明天的太阳还会从东方升起。”
“好”,夏明远大笑道:“我不是来劝慰你的,而是有几个不解的问题找你聊聊。”
“大伯,请问吧。”
“从你身上某些部位的肌肉力度和身上的肤色来看,你练的不是一般的拳术,而且你小时候被人用中药汤泡过身体,是吧?”夏明远和他并肩坐下慈爱地问道:“能告诉我吗?”
“这…”,赵平停顿了一下说:“我练的是少林金刚拳,我小学四年级入门时学的是小洪拳,6岁开始被我义父每天晚上放在水缸里泡二个小时,一泡就是六年。”
“这就对了,当初的少林镇寺之宝竟被你学了。还有一个问题,你学过中医针灸?”他吃惊地看着夏明远,竟忘记了回答。
“哈哈…”,夏明远笶着说:“你身上有很多银针扎的痕迹,我猜你不仅学过中医,而且还练过银针打穴功夫,你是用自己身体在试验用针劲道。”他红着脸说:“您真厉害。”
“你师傅是谁,能告诉我吗?”
“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一年多了”,他有些悲伤地涚:“我恩师当时是右派分子,在我们霸王庙学校东面的鱼场看门,一年冬天害了一场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的怪病,浑身像冰一样的冷,是我父亲和大哥用身体抱着他捂了四天三夜,才让他活过来,后来他说与我家有缘,说我慧根很好就教我练武。等到我进县城读高中时,他被平反了调进县人武部任部长。所以我跟师傅学艺近十年。”
“能否打几拳让我老头子看看?”
“行,”赵平被夏明远的慈祥感染了,爽快地说:“到江滩树林里去吧…”
夏明远十分认真地看完他演习完整套金刚拳,叹惜道:“你劲道十足,拳术精湛,但心境不静。要知道,真正的武师是不受环境和心情影响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静,心和,灵台清净。”夏明远深情地看着他说:“你的家庭情况我已经了解过,你父亲的病全靠你的中医技术暂时保住了命,但必须尽快做胃部手术,否则会丢掉生命的。”
“谢谢大伯关心,”赵平含泪向夏明远说:“就因为这事,我才不肯复读,我要集中一切力量聚钱为父亲治病。”
“你我有缘,像我这年纪是不会出来参加验兵工作的,当我知道今年在你们县,就跟着来看看这里风景和霸王庙,没想到巧遇到你;不瞒你说,我是正宗少林俗家弟子,随着年龄大了,很想找一个够格的弟子,把少林武学传承下去,你是我千找万选中最适合的人选,你愿意跟我去江宁学武吗?”
“这,”他为难地说:“可我要挣钱为父亲做手术。”
“你回家收拾一下,你和你父亲明天早上八点前在霸王庙学校门口等我,先带你父亲到军区总院做手术。”
“这”…,
“什么这个那个的,所有医药费用都由我承担。”夏明远推了一下他往回走说:“不过,要有一个前提条件。”
“只要治好父亲病,做头做马都可以。”
“好孩子,条件是:你到江宁边做工边跟我学罗汉拳、易筋心经和中医,怎么样?”
“行是行,可我一个农村人到古都江宁怎能找到做工的地方?”他十分为难地说。
“这我不管”,夏明远毫不留情地说:“你哪怕是讨饭睡桥洞,也要跟我学一年。一年到期就随你便。行不行?不行,就算了。”看着夏老头手一抛转身就走,他牙一咬大声喊到:“男子汉大丈夫,我跟你学一年。但必须是家父病好了。”
“哈哈哈…,君子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