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引言 第一章走进军营一(1)
引言
有人说,当兵能改变人的一生。其实,也并非尽然。有些人当兵前后人生并没有多大变化。但对陈东明来说,当兵确实改变了他的人生。他从19岁走进军营,到37岁离开军营,在部队足足待了18年。而这18年部队生活,又把他领进了一个常人无法涉足的神秘领域。现在,他转业到地方工作又18年了,已在一个部门担负着领导职务,在宽敞的办公室里依然从事着一生钟爱的文字工作。这时,他双手熟练地敲击着电脑键盘,楼下不远处有辆小车音响中正播放着电视连续剧《在那遥远的地方》的主题歌《那时候》:
那时候的阳光多么温暖
我们的笑容像花一样绽放
那时候的风儿多么清香
所有的日子在欢声中流淌
我们有理想有抱负有飞的渴望
兴奋的眼神中闪烁着幸福的遐想
我们把第一次的爱情汗水和泪水
播撒在那遥远的地方
蓦然回首的泪光中
青春的旗帜在岁月中飘扬
假如青春可以重来
我多想回到那逝去的时光
……
伴随着年轻女高音歌手银铃般的悠扬歌声,19英寸液晶显示屏上飞快地跳出一个个精灵般的文字,那是他从心底流出的歌:36年前走进军营的那一刻,一幕幕平凡又难忘的军营生活片段,神秘而无名的青春岁月,仿佛又在眼前……
第一章走进军营
一
那是1969年12月19日的上午,冬日的阳光暖暖地照着苏南大地,蓝天上的白云舒展着翱翔的翅膀,还没落尽叶子的依依岸柳在微风中摇曳着柔韧的细枝。一艘满载新兵的客轮就要从太仓新浏河出发了。560多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就是从这里出发,远航亚非30多个国家,成为中外航海史上的创举。今天,百余名身穿绿军装的热血男儿也要远离家乡,踏上保卫祖国的征程。
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客轮缓缓地启航了。虽说保家卫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但在即将远离家乡与亲人告别时,总有些难舍难分的感觉。特别是当年春季中苏边境发生了珍宝岛事件,使新兵与亲人的告别显得有些悲壮。岸上送行的人们中,有人到中年的父母,他们把儿子抚养到这么大,本可以为他们分担农活和家务,但为了国家的大局要离开家乡,父亲的脸色大多比较凝重,母亲都禁不住撩起衣襟拭着泪水。还有一些送行的是新兵的未婚妻,拼命地向新兵挥手,她们一方面希望自己的未婚夫在部队有出息,另一方面又割舍不掉暂时分离的牵挂,在那个特殊的年月,还是尽量收敛住自己的情感不要太外露。只有少数已结婚的新兵妻子,大声地喊着丈夫的名字,让泪水痛快地流出……
船舱中新兵的脸色大多很严肃,个别人还流下了泪水,只有坐在船舱中部的陈东明表现得无忧无虑。这个肌肤白皙、眉目俊朗、身高1米75的新兵,脸上还不时流露出喜悦的神色。他没让父母到这里送行,又没有未婚妻的牵挂,他这时的心早已飞到了远方的军营。
轮船顺着新浏河西行,船头犁开平静的河面,两侧的碧波像扇面样展开。陈东明看着船边波光粼粼的河水夹着一些水草飞快地向后退去,望着渐行渐远的家乡,想到流水般的时间也在身边逝去。在家乡生活的18年中,陈东明比一般新兵有更多一点的经历,六年童年生活,以及经过吃糠咽菜三年困难时期的六年小学生活,这也许和大家差不多。然而,当陈东明上三年初中时,大部分同龄人都务农了,当时全大队只有他和另一位姓王的男同学上完了初中,上高中更是凤毛麟角了。1965年,15岁小小年纪的陈东明,从家乡太仓鹤塘初中考上了赫赫有名的苏州高中,离开家乡开始了他的独立生活。三年高中实际只上了一年课,后两年是在文革、大串联及所谓的复课闹革命中度过的。高中生活最大收获就是大串联,使原来比较内向的陈东明的胆子大起来了,真的是经了风雨见了世面,看到了中国的地大物博,看到了华夏的山川秀美。他不仅到了北京,还到了广州、成都、重庆、桂林、武汉。1968年10月高中毕业(本应是7月毕业,却因种种原因到10月才填写高中毕业生登记表),正逢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陈东明一篇充满激情的广播稿在学校播出后,就带头回乡务农了,后又当了一年民办小学老师,但心底一直有趁着年轻闯荡世界的欲望。好男儿志在四方,好男儿去当兵,正好满足了他的欲望,所以当兵离家时他比一般新兵都显得高兴。
轮船经过太仓县城,一个多小时后,停靠到昆山码头。新兵们在接兵人员的带领下,排成两列,步行到昆山火车站。新兵们虽然步伐不算太整齐,但由于每人穿着同样的棉军装,戴着同样的栽绒帽,每人都背着背包,左肩右下背着绿挎包,右肩左下背着军用水壶,上衣外扎着武装带,就显得比较整齐划一,引来不少群众驻足观看。
走进昆山火车站,与陈东明同船来的新兵们,被领进停靠在站内的一节闷罐铁皮车厢内,看着还有十多节闷罐铁皮车厢,有的已住进了早来一步的新兵,有的还空着,等着下一批新兵乘坐。
在车站月台上吃了一顿晚餐后,接兵人员给每个新兵发了一袋干粮,里面有一盒饼干和两个面包,让每人的水壶里灌满了开水,新兵们就进了各自的车厢。车厢里铺着厚厚的稻草,新兵们打开背包,两人合睡一个铺位,铺位很挤,基本上是肩挨着肩。车厢的两个角落各放着一个铁皮桶,谁要小便就在铁皮桶里解决。
天黑了,铁皮车厢内没有电,只有接兵人员手里有几只手电筒。因为彼此还不太熟悉,又换了个陌生的环境,新兵们躺在铺位上很少说话,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渐渐进入了梦乡。不知什么时候,哐当一声响,新兵们都惊醒了,知道列车终于启动了,将奔向未来的军营。军营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大家心里还没底。随着哐当哐当节奏的加快,新兵们又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
火车开开停停,开时有哐当哐当的节奏声,大家还能睡着,可火车一停,大家又醒了。陈东明睡觉比较轻,平时在家睡觉,稍有响动就会醒,在行进的火车上当然睡不着,他只盼火车早点到达军营,可透过铁皮车厢的门缝,外面总是黑魆魆的。不知什么时候,他也迷糊过去了,一睁眼天已亮了,列车已停在一个叫做乌衣的小站上。后来查地图才知道,这是一个刚出江苏省进入安徽省滁县境内的一个小站。新兵们在接兵人员的催促下起床下车去洗漱。站上还供应开水,新兵们用水壶灌满开水,然后拿出昨天发的干粮当早点。有的人昨天晚上就开始吃干粮了,今天早上就全部消灭干净了。也有人昨晚一点没动,陈东明就一点没动。陈东明想,晚餐吃得饱饱的,何必晚上还要吃干粮呢,再说他也没吃零食的习惯。接兵人员说,这是管两天早上的全部干粮。陈东明早上只吃了一个面包。他想,中午、晚上反正会供应饭菜的,省着点,如果明天早上谁不够吃,还可以支援谁。吃完早点后,火车在这个小站上停着一直不走,性急的新兵问接兵人员什么时候开车,接兵人员也答不上来。为了打发不开车的寂寞,接兵人员让新兵表演节目,大部分新兵都扭扭捏捏不好意思,有个别胆子大的就唱起了京剧样板戏《沙家浜》中郭建光《朝阳映在阳澄湖上》的片段,也有人唱起了沪剧。陈东明对这些都很熟悉,但他却没有唱,只用随身带的口琴吹了一段《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火车又终于前行了。陈东明看到,北方的土地绿色越来越少,很多是光秃秃的荒地,还有在荒地上的孤零零的土屋。下午四点多,火车在一个叫兖州的站台又停下来了。这是一个山东境内的中等站台,又是一个铁路交通枢纽站,火车又要在这里停很长时间,而且要在这里开晚饭。陈东明和几位新兵征得接兵人员同意后,下车去散步。站台上,除了上下车的乘客外,还有一些当地的老乡,有手提藤篮卖煮鸡蛋的,有肩背柳筐卖烧鸡的。这儿的老乡都穿着黑色的棉衣棉裤,衣服外都是油光光的。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棉衣的扣子掉了几个,露出里面光光的肚皮,脖颈上有一圈黑黑的污垢,红红的脸蛋上一对饥渴的眼睛痴痴地盯着他们。陈东明想,这里的小孩真不简单,气温比我们江南冷得多,却只穿秃壳棉袄,哪像我们江南的孩子,冬天里三层外三层地穿,还怕冷。同行的新兵李伟平拿出钱准备买只烧鸡,虽然只要1.5元钱,但被陈东明劝住了:你还是省点吧。陈东明知道他家并不富裕,临到部队时他父亲只给了他10元钱。陈东明的家境虽然比李伟平好些,但临出发时母亲要给他钱,他坚决没要。陈东明对母亲说,我参军后吃的穿的都是部队的,还发津贴,虽然第一年每月只有6元钱,但除了买牙膏肥皂,再也不会花什么。后来李伟平听从了陈东明的劝告,花一毛钱买了两个煮鸡蛋。
回到闷罐车厢,陈东明又想起穿秃壳棉袄小男孩那对饥渴的眼睛。他不由自主地摸到挎包里那袋干粮,还有一个面包和一盒饼干,他背起挎包假装再下车溜一圈,又来到刚才和战友买鸡蛋的地方,找到那个小男孩,从挎包里拿出一个面包和一盒饼干全部塞给了他。小男孩开始还不相信这是真的,当他醒悟过来后,双手接过面包和饼干,对陈东明说,他长大后也要当解放军。陈东明摸了摸他的头说,快快长大吧。然后,看着小男孩快步消失在站台的人群中,心底泛起一阵助人后的甜蜜。
火车开开停停,停停开开,到天津西站已是22日早上了。凭着地理知识,陈东明知道,天津西站是到北京和向东北方向的分界线。临出发时,听接兵人员说,这批兵是到北京部队,当时陈东明就暗暗高兴,到北京部队当兵,就有可能到北京,那是我国的首都,是毛主席居住的地方。三年前大串连时,陈东明到过北京,和成千上万的红卫兵一起,受到毛主席的接见,那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啊。如今,当兵有可能来到北京,保卫毛主席,保卫首都,保卫天安门,那是何等光荣的任务啊。
火车从天津西站出发了,但从行进的方向看,火车没往北京方向去,陈东明终于忍不住向接兵人员询问。这时,接兵人员终于说了实话。原来他们是准备到了目的地才告诉新兵们实情的,没想到,新兵中还真有懂点地理知识的。接兵人员就告诉新兵,到北京部队当兵不都在北京,北京部队范围大着呢,究竟有多大,这是军事秘密,不能告诉你们,你们的当兵目的地在离这里200多公里的秦皇岛,是北京部队下属的某野战军某师某炮兵团。
有人说,当兵能改变人的一生。其实,也并非尽然。有些人当兵前后人生并没有多大变化。但对陈东明来说,当兵确实改变了他的人生。他从19岁走进军营,到37岁离开军营,在部队足足待了18年。而这18年部队生活,又把他领进了一个常人无法涉足的神秘领域。现在,他转业到地方工作又18年了,已在一个部门担负着领导职务,在宽敞的办公室里依然从事着一生钟爱的文字工作。这时,他双手熟练地敲击着电脑键盘,楼下不远处有辆小车音响中正播放着电视连续剧《在那遥远的地方》的主题歌《那时候》:
那时候的阳光多么温暖
我们的笑容像花一样绽放
那时候的风儿多么清香
所有的日子在欢声中流淌
我们有理想有抱负有飞的渴望
兴奋的眼神中闪烁着幸福的遐想
我们把第一次的爱情汗水和泪水
播撒在那遥远的地方
蓦然回首的泪光中
青春的旗帜在岁月中飘扬
假如青春可以重来
我多想回到那逝去的时光
……
伴随着年轻女高音歌手银铃般的悠扬歌声,19英寸液晶显示屏上飞快地跳出一个个精灵般的文字,那是他从心底流出的歌:36年前走进军营的那一刻,一幕幕平凡又难忘的军营生活片段,神秘而无名的青春岁月,仿佛又在眼前……
第一章走进军营
一
那是1969年12月19日的上午,冬日的阳光暖暖地照着苏南大地,蓝天上的白云舒展着翱翔的翅膀,还没落尽叶子的依依岸柳在微风中摇曳着柔韧的细枝。一艘满载新兵的客轮就要从太仓新浏河出发了。560多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就是从这里出发,远航亚非30多个国家,成为中外航海史上的创举。今天,百余名身穿绿军装的热血男儿也要远离家乡,踏上保卫祖国的征程。
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客轮缓缓地启航了。虽说保家卫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但在即将远离家乡与亲人告别时,总有些难舍难分的感觉。特别是当年春季中苏边境发生了珍宝岛事件,使新兵与亲人的告别显得有些悲壮。岸上送行的人们中,有人到中年的父母,他们把儿子抚养到这么大,本可以为他们分担农活和家务,但为了国家的大局要离开家乡,父亲的脸色大多比较凝重,母亲都禁不住撩起衣襟拭着泪水。还有一些送行的是新兵的未婚妻,拼命地向新兵挥手,她们一方面希望自己的未婚夫在部队有出息,另一方面又割舍不掉暂时分离的牵挂,在那个特殊的年月,还是尽量收敛住自己的情感不要太外露。只有少数已结婚的新兵妻子,大声地喊着丈夫的名字,让泪水痛快地流出……
船舱中新兵的脸色大多很严肃,个别人还流下了泪水,只有坐在船舱中部的陈东明表现得无忧无虑。这个肌肤白皙、眉目俊朗、身高1米75的新兵,脸上还不时流露出喜悦的神色。他没让父母到这里送行,又没有未婚妻的牵挂,他这时的心早已飞到了远方的军营。
轮船顺着新浏河西行,船头犁开平静的河面,两侧的碧波像扇面样展开。陈东明看着船边波光粼粼的河水夹着一些水草飞快地向后退去,望着渐行渐远的家乡,想到流水般的时间也在身边逝去。在家乡生活的18年中,陈东明比一般新兵有更多一点的经历,六年童年生活,以及经过吃糠咽菜三年困难时期的六年小学生活,这也许和大家差不多。然而,当陈东明上三年初中时,大部分同龄人都务农了,当时全大队只有他和另一位姓王的男同学上完了初中,上高中更是凤毛麟角了。1965年,15岁小小年纪的陈东明,从家乡太仓鹤塘初中考上了赫赫有名的苏州高中,离开家乡开始了他的独立生活。三年高中实际只上了一年课,后两年是在文革、大串联及所谓的复课闹革命中度过的。高中生活最大收获就是大串联,使原来比较内向的陈东明的胆子大起来了,真的是经了风雨见了世面,看到了中国的地大物博,看到了华夏的山川秀美。他不仅到了北京,还到了广州、成都、重庆、桂林、武汉。1968年10月高中毕业(本应是7月毕业,却因种种原因到10月才填写高中毕业生登记表),正逢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陈东明一篇充满激情的广播稿在学校播出后,就带头回乡务农了,后又当了一年民办小学老师,但心底一直有趁着年轻闯荡世界的欲望。好男儿志在四方,好男儿去当兵,正好满足了他的欲望,所以当兵离家时他比一般新兵都显得高兴。
轮船经过太仓县城,一个多小时后,停靠到昆山码头。新兵们在接兵人员的带领下,排成两列,步行到昆山火车站。新兵们虽然步伐不算太整齐,但由于每人穿着同样的棉军装,戴着同样的栽绒帽,每人都背着背包,左肩右下背着绿挎包,右肩左下背着军用水壶,上衣外扎着武装带,就显得比较整齐划一,引来不少群众驻足观看。
走进昆山火车站,与陈东明同船来的新兵们,被领进停靠在站内的一节闷罐铁皮车厢内,看着还有十多节闷罐铁皮车厢,有的已住进了早来一步的新兵,有的还空着,等着下一批新兵乘坐。
在车站月台上吃了一顿晚餐后,接兵人员给每个新兵发了一袋干粮,里面有一盒饼干和两个面包,让每人的水壶里灌满了开水,新兵们就进了各自的车厢。车厢里铺着厚厚的稻草,新兵们打开背包,两人合睡一个铺位,铺位很挤,基本上是肩挨着肩。车厢的两个角落各放着一个铁皮桶,谁要小便就在铁皮桶里解决。
天黑了,铁皮车厢内没有电,只有接兵人员手里有几只手电筒。因为彼此还不太熟悉,又换了个陌生的环境,新兵们躺在铺位上很少说话,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渐渐进入了梦乡。不知什么时候,哐当一声响,新兵们都惊醒了,知道列车终于启动了,将奔向未来的军营。军营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大家心里还没底。随着哐当哐当节奏的加快,新兵们又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
火车开开停停,开时有哐当哐当的节奏声,大家还能睡着,可火车一停,大家又醒了。陈东明睡觉比较轻,平时在家睡觉,稍有响动就会醒,在行进的火车上当然睡不着,他只盼火车早点到达军营,可透过铁皮车厢的门缝,外面总是黑魆魆的。不知什么时候,他也迷糊过去了,一睁眼天已亮了,列车已停在一个叫做乌衣的小站上。后来查地图才知道,这是一个刚出江苏省进入安徽省滁县境内的一个小站。新兵们在接兵人员的催促下起床下车去洗漱。站上还供应开水,新兵们用水壶灌满开水,然后拿出昨天发的干粮当早点。有的人昨天晚上就开始吃干粮了,今天早上就全部消灭干净了。也有人昨晚一点没动,陈东明就一点没动。陈东明想,晚餐吃得饱饱的,何必晚上还要吃干粮呢,再说他也没吃零食的习惯。接兵人员说,这是管两天早上的全部干粮。陈东明早上只吃了一个面包。他想,中午、晚上反正会供应饭菜的,省着点,如果明天早上谁不够吃,还可以支援谁。吃完早点后,火车在这个小站上停着一直不走,性急的新兵问接兵人员什么时候开车,接兵人员也答不上来。为了打发不开车的寂寞,接兵人员让新兵表演节目,大部分新兵都扭扭捏捏不好意思,有个别胆子大的就唱起了京剧样板戏《沙家浜》中郭建光《朝阳映在阳澄湖上》的片段,也有人唱起了沪剧。陈东明对这些都很熟悉,但他却没有唱,只用随身带的口琴吹了一段《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火车又终于前行了。陈东明看到,北方的土地绿色越来越少,很多是光秃秃的荒地,还有在荒地上的孤零零的土屋。下午四点多,火车在一个叫兖州的站台又停下来了。这是一个山东境内的中等站台,又是一个铁路交通枢纽站,火车又要在这里停很长时间,而且要在这里开晚饭。陈东明和几位新兵征得接兵人员同意后,下车去散步。站台上,除了上下车的乘客外,还有一些当地的老乡,有手提藤篮卖煮鸡蛋的,有肩背柳筐卖烧鸡的。这儿的老乡都穿着黑色的棉衣棉裤,衣服外都是油光光的。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棉衣的扣子掉了几个,露出里面光光的肚皮,脖颈上有一圈黑黑的污垢,红红的脸蛋上一对饥渴的眼睛痴痴地盯着他们。陈东明想,这里的小孩真不简单,气温比我们江南冷得多,却只穿秃壳棉袄,哪像我们江南的孩子,冬天里三层外三层地穿,还怕冷。同行的新兵李伟平拿出钱准备买只烧鸡,虽然只要1.5元钱,但被陈东明劝住了:你还是省点吧。陈东明知道他家并不富裕,临到部队时他父亲只给了他10元钱。陈东明的家境虽然比李伟平好些,但临出发时母亲要给他钱,他坚决没要。陈东明对母亲说,我参军后吃的穿的都是部队的,还发津贴,虽然第一年每月只有6元钱,但除了买牙膏肥皂,再也不会花什么。后来李伟平听从了陈东明的劝告,花一毛钱买了两个煮鸡蛋。
回到闷罐车厢,陈东明又想起穿秃壳棉袄小男孩那对饥渴的眼睛。他不由自主地摸到挎包里那袋干粮,还有一个面包和一盒饼干,他背起挎包假装再下车溜一圈,又来到刚才和战友买鸡蛋的地方,找到那个小男孩,从挎包里拿出一个面包和一盒饼干全部塞给了他。小男孩开始还不相信这是真的,当他醒悟过来后,双手接过面包和饼干,对陈东明说,他长大后也要当解放军。陈东明摸了摸他的头说,快快长大吧。然后,看着小男孩快步消失在站台的人群中,心底泛起一阵助人后的甜蜜。
火车开开停停,停停开开,到天津西站已是22日早上了。凭着地理知识,陈东明知道,天津西站是到北京和向东北方向的分界线。临出发时,听接兵人员说,这批兵是到北京部队,当时陈东明就暗暗高兴,到北京部队当兵,就有可能到北京,那是我国的首都,是毛主席居住的地方。三年前大串连时,陈东明到过北京,和成千上万的红卫兵一起,受到毛主席的接见,那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啊。如今,当兵有可能来到北京,保卫毛主席,保卫首都,保卫天安门,那是何等光荣的任务啊。
火车从天津西站出发了,但从行进的方向看,火车没往北京方向去,陈东明终于忍不住向接兵人员询问。这时,接兵人员终于说了实话。原来他们是准备到了目的地才告诉新兵们实情的,没想到,新兵中还真有懂点地理知识的。接兵人员就告诉新兵,到北京部队当兵不都在北京,北京部队范围大着呢,究竟有多大,这是军事秘密,不能告诉你们,你们的当兵目的地在离这里200多公里的秦皇岛,是北京部队下属的某野战军某师某炮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