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16章 电影剧本版 10----15
十.
刘大松、赵腊梅放慢脚步,已经听不到枪声。
赵腊梅呼哧带喘:“跑不动了,能歇下吗?”
刘大松向后望望,没有追兵。环视四下,抬手一指:“那边,那地方好。”
十一.
青纱帐中。
赵腊梅一下就坐在了地上,刘大松四下扫视,确定没有问题,拄着枪坐下。
赵腊梅看到刘大松左脚上的鞋:“坏了。”
刘大松:“嗯。只剩下一只那只脚的了,没法穿。”
赵腊梅:“噢。拿出来试试。”
刘大松:“试过了不能穿。”
赵腊梅:“再试试,看看能不能改。”
刘大松从身后摸出那只右脚的鞋,穿上。两只鞋一顺。
赵腊梅用手在左脚鞋面上按了几处。“嗯。巧了,这鞋作得不太合脚,正好可以改一下,将就能穿。”
赵腊梅从挎包里往外掏东西。先是一枚手榴弹,接着是一个小铁盒,最后是一把剪刀。
刘大松问:“你是干部?县里的,区里的?”
赵腊梅一边修鞋,一边答道:“最早在县里,后来在区里。现在在这荒地里,哪的也不是了。”
刘大松:“怎么了?”
赵腊梅:“被精简了。”
刘大松:“那刚才这是?”
赵腊梅:“前天,有人来传信,说是要补干部,要我昨天晚上去XX村报到。我一到就觉得不对劲,人太多了。就赶紧招呼人往外跑。没出来多远,鬼子汉奸就把村子给围上了,还分出了一拨追我们。好不容易进了前面那个村,旁边两个炮楼的又来了。你是哪部分的?”
刘大松:“八旅八团的。”
赵腊梅:“主力呀!你们打过来了?”
刘大松:“昨晚护送干部过铁路,掉队啦。”
赵腊梅:“你要回部队?管涔山离这可有三百里。”
刘大松:“多远也得回去呀。你要去哪?”
赵腊梅:“不知道呀。没地去啦。你试试。嗯,这还紧点。我再改改。”
刘大松:“你家在哪?”
赵腊梅:“原平城里,二十六年的时候就被炸平啦。”
刘大松:“你父母呢?”
赵腊梅:“去兰州啦。”
刘大松:“兰州在哪?”
赵腊梅:“在西边。过了黄河,再过黄河的黄河边上。”
刘大松:“好远呀。”
赵腊梅:“听口音你是河北人吧?三十一年跟贺司令从冀中回来的?”
刘大松:“是。”
赵腊梅比划着:“从咱们这到你们家,两个来回吧。”
刘大松:“那你住在哪?”
赵腊梅:“精简前,跟着政府走。精简后,住在干妈家。”
刘大松:“回不去啦?”
赵腊梅:“是呀,回不去啦。”
刘大松:“那你跟我走吧,回管涔山。”
赵腊梅:“去根据地?七十多里敌占区,一百里游击区?能行吗?来,穿上,再试一下。”
刘大松:“不行也得行。再这么耗着,肯定是个死。回去的路,大部分地方都走过。”
赵腊梅:“你都记着?”
刘大松一边试鞋一边说:“你刚才出来的那个村子,北边有条道,通XX村的。东边有个小炮楼,十几个伪军。咱们走的是朝西的,还有一条往东南的。过去十五里,是个三条路的路口,有个一百人的炮楼。”
赵腊梅:“行呀,你。山脚这边我熟,我带路。这鞋能穿吗?走两步。”
刘大松走了两步:“好多了,好多了,就是看着……”
赵腊梅:“一新一旧,还是一顺,肯定看着不顺眼。把刺刀给我,给你修下样。”
刘大松:“我没刺刀?”
赵腊梅:“断啦?”
刘大松:“发我枪的时候,就没配刺刀。”
赵腊梅:“这就没办法了,我这剪刀小,吃不上劲。嗯……你有水吗?”
刘大松把水壶举给赵腊梅看。
赵腊梅笑了:“干粮也没有了吧?走,我带你找饭吃去。”
十二.
乡间小路。
刘大松、赵腊梅走来。刘大松发觉有些异样,连忙把赵腊梅拉到路旁。
路旁草丛中,有人在低语。
枪口指向出声处,青草拨开,只见三个男子蹲在那里,正争论着什么。三个人被吓了一跳。
其中一人认出了赵腊梅:“小赵。”
赵腊梅:“你们要去哪?”
另一人说:“正为这事犯愁呢。”
赵腊梅说:“我们要去石门村。”
十三.
赵腊梅走在前头,刘大松断后,三步一回头,警戒着后方。
石门村已在眼前。村庄背山而建,村口的两块大石头象是矗立的一座门。
刘大松转身回望,平原间能看到远处有一个炮楼。
有人问:“去哪家?”
有人说:“这村有抗属,村后老张家,我认识。”
赵腊梅:“不去找咱们的人。咱们的人穷,哪里够咱们这几张嘴。咱们走了,鬼子汉奸还要找他们的麻烦。咱们就去维持会,别老维持鬼子,也维持维持咱们。”
众人连声称好。
赵腊梅:“村公所在哪?维持会长是谁?”
有人说:“我认识,跟我走。”
由那人带路,大家一起往村公所而去。
刘大松走在最后,三步一回头,警戒着后方。
十四.
村公所门口有人蹲着看门,见赵腊梅等人走来,很是吃惊,起身进院报信。赵腊梅等人紧随而入。
刘大松环视四下,找好位置,一边向村口方向警戒,一边听村公所院内的动静。
村口方向,空空静静。
村公所与村里连通的几条道,都有村民走过来,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乡,一边慢慢往这边靠过来,一边悄悄甩下巴,示意刘大松快走。
刘大松领会其意,赶紧冲进村公所。
十五.
院子里,赵腊梅正在与乡绅模样的老汉争论,身旁周了一大圈人,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有人见刘大松进来了,忙示意那老汉,那老汉立刻就不言语了,恭顺地向刘大松点头示意。
刘大松找到一位同伴,低声说了几句,那人点头,出了院子。
刘大松先去办公的正房看了一眼,屋里没人。旁边的房门开着,架子上有几杆红缨枪。另一仓房里,堆放着成袋的粮食。
刘大松来到伙房,灶上正在蒸干粮。
刘大松问拉风箱的:“给谁作的?”
拉风箱的抬头看了下刘大松,没吭气,低头继续干他的活。
刘大松靠近笼屉闻了下味,用手在案板上摸了一下,放在眼前看了看。
赵腊梅等人也来到灶房,眼盯着笼屉,先头吃饭。
刘大松悄悄拉了下赵腊梅的衣角,赵腊梅会意,两人退出村公所院子。
刘大松、赵腊梅放慢脚步,已经听不到枪声。
赵腊梅呼哧带喘:“跑不动了,能歇下吗?”
刘大松向后望望,没有追兵。环视四下,抬手一指:“那边,那地方好。”
十一.
青纱帐中。
赵腊梅一下就坐在了地上,刘大松四下扫视,确定没有问题,拄着枪坐下。
赵腊梅看到刘大松左脚上的鞋:“坏了。”
刘大松:“嗯。只剩下一只那只脚的了,没法穿。”
赵腊梅:“噢。拿出来试试。”
刘大松:“试过了不能穿。”
赵腊梅:“再试试,看看能不能改。”
刘大松从身后摸出那只右脚的鞋,穿上。两只鞋一顺。
赵腊梅用手在左脚鞋面上按了几处。“嗯。巧了,这鞋作得不太合脚,正好可以改一下,将就能穿。”
赵腊梅从挎包里往外掏东西。先是一枚手榴弹,接着是一个小铁盒,最后是一把剪刀。
刘大松问:“你是干部?县里的,区里的?”
赵腊梅一边修鞋,一边答道:“最早在县里,后来在区里。现在在这荒地里,哪的也不是了。”
刘大松:“怎么了?”
赵腊梅:“被精简了。”
刘大松:“那刚才这是?”
赵腊梅:“前天,有人来传信,说是要补干部,要我昨天晚上去XX村报到。我一到就觉得不对劲,人太多了。就赶紧招呼人往外跑。没出来多远,鬼子汉奸就把村子给围上了,还分出了一拨追我们。好不容易进了前面那个村,旁边两个炮楼的又来了。你是哪部分的?”
刘大松:“八旅八团的。”
赵腊梅:“主力呀!你们打过来了?”
刘大松:“昨晚护送干部过铁路,掉队啦。”
赵腊梅:“你要回部队?管涔山离这可有三百里。”
刘大松:“多远也得回去呀。你要去哪?”
赵腊梅:“不知道呀。没地去啦。你试试。嗯,这还紧点。我再改改。”
刘大松:“你家在哪?”
赵腊梅:“原平城里,二十六年的时候就被炸平啦。”
刘大松:“你父母呢?”
赵腊梅:“去兰州啦。”
刘大松:“兰州在哪?”
赵腊梅:“在西边。过了黄河,再过黄河的黄河边上。”
刘大松:“好远呀。”
赵腊梅:“听口音你是河北人吧?三十一年跟贺司令从冀中回来的?”
刘大松:“是。”
赵腊梅比划着:“从咱们这到你们家,两个来回吧。”
刘大松:“那你住在哪?”
赵腊梅:“精简前,跟着政府走。精简后,住在干妈家。”
刘大松:“回不去啦?”
赵腊梅:“是呀,回不去啦。”
刘大松:“那你跟我走吧,回管涔山。”
赵腊梅:“去根据地?七十多里敌占区,一百里游击区?能行吗?来,穿上,再试一下。”
刘大松:“不行也得行。再这么耗着,肯定是个死。回去的路,大部分地方都走过。”
赵腊梅:“你都记着?”
刘大松一边试鞋一边说:“你刚才出来的那个村子,北边有条道,通XX村的。东边有个小炮楼,十几个伪军。咱们走的是朝西的,还有一条往东南的。过去十五里,是个三条路的路口,有个一百人的炮楼。”
赵腊梅:“行呀,你。山脚这边我熟,我带路。这鞋能穿吗?走两步。”
刘大松走了两步:“好多了,好多了,就是看着……”
赵腊梅:“一新一旧,还是一顺,肯定看着不顺眼。把刺刀给我,给你修下样。”
刘大松:“我没刺刀?”
赵腊梅:“断啦?”
刘大松:“发我枪的时候,就没配刺刀。”
赵腊梅:“这就没办法了,我这剪刀小,吃不上劲。嗯……你有水吗?”
刘大松把水壶举给赵腊梅看。
赵腊梅笑了:“干粮也没有了吧?走,我带你找饭吃去。”
十二.
乡间小路。
刘大松、赵腊梅走来。刘大松发觉有些异样,连忙把赵腊梅拉到路旁。
路旁草丛中,有人在低语。
枪口指向出声处,青草拨开,只见三个男子蹲在那里,正争论着什么。三个人被吓了一跳。
其中一人认出了赵腊梅:“小赵。”
赵腊梅:“你们要去哪?”
另一人说:“正为这事犯愁呢。”
赵腊梅说:“我们要去石门村。”
十三.
赵腊梅走在前头,刘大松断后,三步一回头,警戒着后方。
石门村已在眼前。村庄背山而建,村口的两块大石头象是矗立的一座门。
刘大松转身回望,平原间能看到远处有一个炮楼。
有人问:“去哪家?”
有人说:“这村有抗属,村后老张家,我认识。”
赵腊梅:“不去找咱们的人。咱们的人穷,哪里够咱们这几张嘴。咱们走了,鬼子汉奸还要找他们的麻烦。咱们就去维持会,别老维持鬼子,也维持维持咱们。”
众人连声称好。
赵腊梅:“村公所在哪?维持会长是谁?”
有人说:“我认识,跟我走。”
由那人带路,大家一起往村公所而去。
刘大松走在最后,三步一回头,警戒着后方。
十四.
村公所门口有人蹲着看门,见赵腊梅等人走来,很是吃惊,起身进院报信。赵腊梅等人紧随而入。
刘大松环视四下,找好位置,一边向村口方向警戒,一边听村公所院内的动静。
村口方向,空空静静。
村公所与村里连通的几条道,都有村民走过来,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乡,一边慢慢往这边靠过来,一边悄悄甩下巴,示意刘大松快走。
刘大松领会其意,赶紧冲进村公所。
十五.
院子里,赵腊梅正在与乡绅模样的老汉争论,身旁周了一大圈人,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有人见刘大松进来了,忙示意那老汉,那老汉立刻就不言语了,恭顺地向刘大松点头示意。
刘大松找到一位同伴,低声说了几句,那人点头,出了院子。
刘大松先去办公的正房看了一眼,屋里没人。旁边的房门开着,架子上有几杆红缨枪。另一仓房里,堆放着成袋的粮食。
刘大松来到伙房,灶上正在蒸干粮。
刘大松问拉风箱的:“给谁作的?”
拉风箱的抬头看了下刘大松,没吭气,低头继续干他的活。
刘大松靠近笼屉闻了下味,用手在案板上摸了一下,放在眼前看了看。
赵腊梅等人也来到灶房,眼盯着笼屉,先头吃饭。
刘大松悄悄拉了下赵腊梅的衣角,赵腊梅会意,两人退出村公所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