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69章 屠功之验心——商纣王杀比干2
从龙之功一:比干是具备继承殷商帝位充分资格条件的候选人,比干也称王子比干,他是商王文丁之子,商王帝乙的亲弟弟,即纣王帝辛的亲叔叔。按殷商兄终弟及的继承法统,其长兄帝乙去世,比干本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而且比干完全有实力继任成为殷商帝王。当年帝乙继位后,比干便被封为王,官任太师或少师的职位。根据周礼及古籍记载,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三少则是三公的补充或副职,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孤,它们都是辅佐天子的官员,如不是肱股之臣国家柱石,纣王的亲爹帝乙也不会这么重用之。当帝乙二十六年(约前1155年)逝世后,比干不但放弃到手的帝王权力,更是全力支持殷受继承帝位。比干有名有份而不觊觎皇位,反而把帝位让给了帝乙的儿子殷寿,充分彰显了他的公心与忠心。殷受如此才得以继位是为商纣王,纣王的称谓见于古籍有很多:帝纣,辛,后辛,殷辛,受,殷受、帝辛受,受德,受德辛,殷纣,商纣,等等。据甲骨文考证,历代商代帝王的名称都是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来命名,从大乙(汤)到帝辛(纣)三十一王均以十天干取名。比干拥立纣王后更是殚精竭虑、忠心辅佐,此其拥立之功一。
从龙之功二:商帝乙并非只有殷受这一个儿子,而且殷受也非帝乙长子,殷寿前面还有两个兄长,即微子和仲衍。帝乙(?—公元前1076年)是商朝第二十九任君主,夏姓子名羡,商王文丁(《史记》作太丁)之子,夏商周断代工程将他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101年—公元前1076年,共在位26年。帝乙在位末年,都城从殷(河南安阳)迁都于沬(mèi)(即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帝乙长子是微子启,次子是微仲衍,帝辛是帝乙的小儿子,帝乙因为微子启年长,就想立他为嗣,殷受只是帝乙的小儿子,如非得到比干全力支持,他未必能得到帝位。按《史记》所载,微子是帝辛的庶兄,微子启因母亲地位低贱,所以不能继承王位,而辛作为嫡子所以被立为了继承人。因此太史根据礼法认为微子启是庶出,帝辛是嫡出,有妻之子,不能立妾之子,所以立帝辛为嗣子。但是依据其它典籍考据,还有另一个不同的说法,即微子启并非庶出而是根红苗正嫡出,微子不仅是老大而且与殷受还是同一个母亲,《吕氏春秋•仲冬纪第十一•当务》:“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後。”即根据《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中衍和帝辛是一母所生,只是微子和中衍出生时他们的母亲只是帝乙的一个妾室,被提级成正妻后才生的殷受。而且《帝王世纪》也有同样的记载,即微子启、微仲衍与帝辛三人是同母兄弟,微子启、微仲衍出生时,他的母亲尚为妾,而被立为王后之后生帝辛。也可以说殷受的母亲也正是生了微子和中衍两个儿子才被提拔成第一老婆,所以帝乙及其老婆本意是让微子当继承人的。这也是当时的诸侯国的共识,因此周成王时周公旦在铲平三监之乱后,就让微子代替武庚成为殷商祭祀的传承人。即《史记•宋世家》所载“乃命微子开(启)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微子开(启)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
根据典籍记载,微子的才能是远高于殷受的,当时微子不仅仅有箕子的推举,也是帝乙及其帝后所中意的继承人。如按《吕氏春秋》所说,帝乙夫妻都想让老大微子继承殷商帝位,可事情就坏在这个“太史”极力反对上。典籍还记载,帝乙在位很短,临终时,他与两个弟弟比干和箕子商量王位继承人的事,箕子建议立贤能善良的大儿子微子,比干则主张让小儿子帝辛继承王位。比干坚持说,微子虽是长子,但不是帝乙的正妻所生,帝辛虽小,却是嫡子。最终帝乙采纳了比干的意见,确认殷受来继承了王位,俗语知子莫如父,还是帝乙对纣王这个儿子了解透彻。古籍中对于纣王所做暴虐不堪的事儿很多,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仅以他玩物丧志不务正业这一条就足以说明他不堪大用。《韩非子•说林上》记载,帝纣在深宫中,闭户举烛,作长夜之饮,因为过度欢宴而忘记了日期,问左右人也都不知道,于是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对他的门徒说:“为天下之主而使一国都忘记日期,天下就危险了。一国都不知而只有我知道,那我就危险了。”箕子气愤之余,也以醉为借口说自己也不知道!这样的君主哪能得到民心支持?如非比干反对,微子启作为帝乙长子必然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却因为太史的坚持才失去继承资格。也不知道当时的这位太史是哪个人,其实力足以让帝乙打消了念头而改立殷受。仅以现存记载于史籍的人物关系,以见于记载殷商的能臣、权臣及其言行对比参照,笔者认为这个“太史”就是当时任“太师”的王子比干。纣王在比干等人的坚持下才被帝乙才明立为帝。此其从龙之功二。
那比干又为什么舍弃帝位而力荐殷受继承大统,根据典籍所载无非两个原因:
其一就是比干对殷受这个侄子表象所蒙蔽,对其个能力也是有所偏爱。据记载,殷受不仅勇力过人即“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就个人身体素质而论,纣王的确是块材料,有徒手擒虎、格斗百人的本领。《荀子•非相篇》描述殷受不仅个人能力出众,还是个美男子,即“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史记》同样记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yin乐,嬖于妇人。……夏桀、殷受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百战克胜,诸侯慑服,权非轻也。”这说明殷受不仅身体素质出众,而且能言善辩。大概殷商时期也有古罗马那样的“角斗场”,否则殷受的个人搏击本领如何被人所认可并记载于史册?而且殷受智商非常高,脑袋转得快,其言辞行动也跟得上。他的聪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劝谏,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即非常善于文过饰非。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即‘资辨捷疾,闻见甚敏,……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看来殷受是以其个人形象及巧言善辩迷惑了比干。同时也说明比干也是个喜欢“美物”的人,被实物的表象迷惑了。封建社会几千年的统治时期,一个人外貌是与个人才能多数时间内是等价衡量的存在,长像难看很难成就高位,否则就不会形成清朝取士还要跟据外貌体型选拔,即把人体型按“同天贯日气甲申由”八字外形划分为八等,前四种是较好的身材,如“同”字体型身体匀称;“天”字体型宽肩细腰,手脚较修长;“贯”字体型上下一般粗细适中;“日”字体型是指小个子但是比例匀称健美的小个子。俗语云一美遮百丑,比如春秋时期杀弟篡权的诸侯国君的卫武公卫和(约公元前852年—公元前758年)也是个外貌帅美及语言智巧的狠毒人物,姬和是卫釐侯之子,卫共伯之弟。公元前813年,卫釐侯去世,太子姬余继位,是为卫共伯。姬和自小受到其父卫釐侯宠爱积累了大量政治资本,当卫釐侯去世后,姬和雇佣杀手在卫釐侯的墓地前袭击卫共伯,逼得他亲哥卫共伯逃进墓道自杀而死,姬和篡位成功是为卫武公,成为卫国第十一位国君。然而当时的卫人却视姬和屠戮手足的残暴行径于不顾,反而抒写赞歌夸耀卫武公,据诸先哲考据《诗经.卫风•淇奥》这首诗,就是专门赞美卫武和的,诗中赞美他道“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即卫武公姬和是个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铜器般的精坚,玉礼器般的庄严。宽宏大量性格旷达,驾驶着宝马香车风度翩翩。谈吐幽默真风趣,开个玩笑人不怨。以诗词描绘而论,这种高富帅又是一国之君的人物,简直是现在网络世界中那些孤高怨女的首选,当然前提是不考虑他屠戮手足的个人德行,很符合那些就愿意坐在香车宝马上哭的女性之要求。其实春秋时期的社会风气日下,诸侯国的上层统治者多数安于享乐,五触之眼耳鼻舌身意无不追求极致,特别是视觉、听觉,因此用人多注重外貌及喜欢善于巧言善辩的人了,长相成为应聘的两个主要条件之一,如孔子老同志在《论语》中感叹世俗道“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即孔子针砭时弊地感叹道:“如果没有祝鮀(音tuo,卫国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那样的口才,也没有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左传》描述,他身为卫国大夫,既受到卫灵公的宠幸,又与卫灵公嫡母襄夫人宣姜和夫人南子有染。灵公十三年(公元前522年),他和齐豹、北宫喜、褚师圃一同作乱,把灵公赶出卫国。)的美貌,在当今的社会上处世立足真是比较艰难啊。”
其二就是比干做事比较固执。即便他已知道殷受的才能不及微子,但仍拘泥于死板的程式,力推殷受继位,所以《吕氏春秋》借感叹殷商因选择继承者的不当而亡国,所总结出的“用法若此,不若无法。”即如果不立足长远,即便亡国也要死板的按法律条文来执行法律,就不如没有法律,即法律规程应该与时俱进。总之比干虽忠,却是对纣王看走了眼,被殷受的表面文章所蒙蔽,虽然把帝辛推上了帝位,却也间接导致殷商的灭亡。虽然当纣王继位后,比干以其王族地位及其拥立之功,全力辅佐纣王,更是敢于直言劝谏,然而任何当一把手的人都不希望有个人一直在背后指手画脚,最终比干的好心被当作驴肝肺,直至被纣王剜心屠戮。当然比干忠心为国的行为被后世广泛认可,比干更是被誉为“亘古忠臣”。孔夫子在《论语》中把比干、微子、箕子评为商朝的‘三仁’,即“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那么比干到底是不是被纣王摘心而死?当然是!对此历史事件,历代典籍多有记载。比干被挖心古籍所用之词多为刳(ku),刳字组词如刳心(挖出心脏),刳腔(挖空的腹腔),刳字本义即剖,剖开的意思。如以《易.系辞下》也有“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刳即有掏空的意思,掏空树干制作独木舟嘛!对于比干被刳心,见于文献记载的很多。(待续)
从龙之功二:商帝乙并非只有殷受这一个儿子,而且殷受也非帝乙长子,殷寿前面还有两个兄长,即微子和仲衍。帝乙(?—公元前1076年)是商朝第二十九任君主,夏姓子名羡,商王文丁(《史记》作太丁)之子,夏商周断代工程将他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101年—公元前1076年,共在位26年。帝乙在位末年,都城从殷(河南安阳)迁都于沬(mèi)(即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帝乙长子是微子启,次子是微仲衍,帝辛是帝乙的小儿子,帝乙因为微子启年长,就想立他为嗣,殷受只是帝乙的小儿子,如非得到比干全力支持,他未必能得到帝位。按《史记》所载,微子是帝辛的庶兄,微子启因母亲地位低贱,所以不能继承王位,而辛作为嫡子所以被立为了继承人。因此太史根据礼法认为微子启是庶出,帝辛是嫡出,有妻之子,不能立妾之子,所以立帝辛为嗣子。但是依据其它典籍考据,还有另一个不同的说法,即微子启并非庶出而是根红苗正嫡出,微子不仅是老大而且与殷受还是同一个母亲,《吕氏春秋•仲冬纪第十一•当务》:“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後。”即根据《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中衍和帝辛是一母所生,只是微子和中衍出生时他们的母亲只是帝乙的一个妾室,被提级成正妻后才生的殷受。而且《帝王世纪》也有同样的记载,即微子启、微仲衍与帝辛三人是同母兄弟,微子启、微仲衍出生时,他的母亲尚为妾,而被立为王后之后生帝辛。也可以说殷受的母亲也正是生了微子和中衍两个儿子才被提拔成第一老婆,所以帝乙及其老婆本意是让微子当继承人的。这也是当时的诸侯国的共识,因此周成王时周公旦在铲平三监之乱后,就让微子代替武庚成为殷商祭祀的传承人。即《史记•宋世家》所载“乃命微子开(启)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微子开(启)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
根据典籍记载,微子的才能是远高于殷受的,当时微子不仅仅有箕子的推举,也是帝乙及其帝后所中意的继承人。如按《吕氏春秋》所说,帝乙夫妻都想让老大微子继承殷商帝位,可事情就坏在这个“太史”极力反对上。典籍还记载,帝乙在位很短,临终时,他与两个弟弟比干和箕子商量王位继承人的事,箕子建议立贤能善良的大儿子微子,比干则主张让小儿子帝辛继承王位。比干坚持说,微子虽是长子,但不是帝乙的正妻所生,帝辛虽小,却是嫡子。最终帝乙采纳了比干的意见,确认殷受来继承了王位,俗语知子莫如父,还是帝乙对纣王这个儿子了解透彻。古籍中对于纣王所做暴虐不堪的事儿很多,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仅以他玩物丧志不务正业这一条就足以说明他不堪大用。《韩非子•说林上》记载,帝纣在深宫中,闭户举烛,作长夜之饮,因为过度欢宴而忘记了日期,问左右人也都不知道,于是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对他的门徒说:“为天下之主而使一国都忘记日期,天下就危险了。一国都不知而只有我知道,那我就危险了。”箕子气愤之余,也以醉为借口说自己也不知道!这样的君主哪能得到民心支持?如非比干反对,微子启作为帝乙长子必然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却因为太史的坚持才失去继承资格。也不知道当时的这位太史是哪个人,其实力足以让帝乙打消了念头而改立殷受。仅以现存记载于史籍的人物关系,以见于记载殷商的能臣、权臣及其言行对比参照,笔者认为这个“太史”就是当时任“太师”的王子比干。纣王在比干等人的坚持下才被帝乙才明立为帝。此其从龙之功二。
那比干又为什么舍弃帝位而力荐殷受继承大统,根据典籍所载无非两个原因:
其一就是比干对殷受这个侄子表象所蒙蔽,对其个能力也是有所偏爱。据记载,殷受不仅勇力过人即“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就个人身体素质而论,纣王的确是块材料,有徒手擒虎、格斗百人的本领。《荀子•非相篇》描述殷受不仅个人能力出众,还是个美男子,即“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史记》同样记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yin乐,嬖于妇人。……夏桀、殷受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百战克胜,诸侯慑服,权非轻也。”这说明殷受不仅身体素质出众,而且能言善辩。大概殷商时期也有古罗马那样的“角斗场”,否则殷受的个人搏击本领如何被人所认可并记载于史册?而且殷受智商非常高,脑袋转得快,其言辞行动也跟得上。他的聪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劝谏,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即非常善于文过饰非。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即‘资辨捷疾,闻见甚敏,……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看来殷受是以其个人形象及巧言善辩迷惑了比干。同时也说明比干也是个喜欢“美物”的人,被实物的表象迷惑了。封建社会几千年的统治时期,一个人外貌是与个人才能多数时间内是等价衡量的存在,长像难看很难成就高位,否则就不会形成清朝取士还要跟据外貌体型选拔,即把人体型按“同天贯日气甲申由”八字外形划分为八等,前四种是较好的身材,如“同”字体型身体匀称;“天”字体型宽肩细腰,手脚较修长;“贯”字体型上下一般粗细适中;“日”字体型是指小个子但是比例匀称健美的小个子。俗语云一美遮百丑,比如春秋时期杀弟篡权的诸侯国君的卫武公卫和(约公元前852年—公元前758年)也是个外貌帅美及语言智巧的狠毒人物,姬和是卫釐侯之子,卫共伯之弟。公元前813年,卫釐侯去世,太子姬余继位,是为卫共伯。姬和自小受到其父卫釐侯宠爱积累了大量政治资本,当卫釐侯去世后,姬和雇佣杀手在卫釐侯的墓地前袭击卫共伯,逼得他亲哥卫共伯逃进墓道自杀而死,姬和篡位成功是为卫武公,成为卫国第十一位国君。然而当时的卫人却视姬和屠戮手足的残暴行径于不顾,反而抒写赞歌夸耀卫武公,据诸先哲考据《诗经.卫风•淇奥》这首诗,就是专门赞美卫武和的,诗中赞美他道“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即卫武公姬和是个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铜器般的精坚,玉礼器般的庄严。宽宏大量性格旷达,驾驶着宝马香车风度翩翩。谈吐幽默真风趣,开个玩笑人不怨。以诗词描绘而论,这种高富帅又是一国之君的人物,简直是现在网络世界中那些孤高怨女的首选,当然前提是不考虑他屠戮手足的个人德行,很符合那些就愿意坐在香车宝马上哭的女性之要求。其实春秋时期的社会风气日下,诸侯国的上层统治者多数安于享乐,五触之眼耳鼻舌身意无不追求极致,特别是视觉、听觉,因此用人多注重外貌及喜欢善于巧言善辩的人了,长相成为应聘的两个主要条件之一,如孔子老同志在《论语》中感叹世俗道“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即孔子针砭时弊地感叹道:“如果没有祝鮀(音tuo,卫国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那样的口才,也没有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左传》描述,他身为卫国大夫,既受到卫灵公的宠幸,又与卫灵公嫡母襄夫人宣姜和夫人南子有染。灵公十三年(公元前522年),他和齐豹、北宫喜、褚师圃一同作乱,把灵公赶出卫国。)的美貌,在当今的社会上处世立足真是比较艰难啊。”
其二就是比干做事比较固执。即便他已知道殷受的才能不及微子,但仍拘泥于死板的程式,力推殷受继位,所以《吕氏春秋》借感叹殷商因选择继承者的不当而亡国,所总结出的“用法若此,不若无法。”即如果不立足长远,即便亡国也要死板的按法律条文来执行法律,就不如没有法律,即法律规程应该与时俱进。总之比干虽忠,却是对纣王看走了眼,被殷受的表面文章所蒙蔽,虽然把帝辛推上了帝位,却也间接导致殷商的灭亡。虽然当纣王继位后,比干以其王族地位及其拥立之功,全力辅佐纣王,更是敢于直言劝谏,然而任何当一把手的人都不希望有个人一直在背后指手画脚,最终比干的好心被当作驴肝肺,直至被纣王剜心屠戮。当然比干忠心为国的行为被后世广泛认可,比干更是被誉为“亘古忠臣”。孔夫子在《论语》中把比干、微子、箕子评为商朝的‘三仁’,即“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那么比干到底是不是被纣王摘心而死?当然是!对此历史事件,历代典籍多有记载。比干被挖心古籍所用之词多为刳(ku),刳字组词如刳心(挖出心脏),刳腔(挖空的腹腔),刳字本义即剖,剖开的意思。如以《易.系辞下》也有“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刳即有掏空的意思,掏空树干制作独木舟嘛!对于比干被刳心,见于文献记载的很多。(待续)